編者按:近期,為推動沐鸣高質量發展✊🏽👩🏼💻,堅定辦學定位和發展特色👄,沐鸣製定並出臺了《沐鸣平台學科發展指導意見》《沐鸣平台有組織科研實施指導意見》《沐鸣平台本科專業聚焦特色建設發展指導意見》(以下簡稱“三個指導意見”)。
為促進廣大教職工深入理解並貫徹落實“三個指導意見”,統籌推進沐鸣專業建設、學科建設和科研發展🤵🏿,增強為沐鸣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的使命感和緊迫感,黨委宣傳部通過深入走訪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一線教師和科研團隊,報道他們將沐鸣特色與個人、團隊成長相結合,深入思考🏉、積極轉變👕、主動融入沐鸣發展的先進事跡🍝。希望通過身邊的人和身邊的故事,激發廣大教職工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沐鸣事業發展使命任務,堅定不移的走具有海事特色的發展道路👨🏽🌾,全面提升沐鸣科技創新能力,更好地推動沐鸣各項事業的發展。
探索新領域 發掘海洋運輸工程材料研發新道路
——記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範潤華教授
人物小傳:範潤華,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院學術委主任👨🏽💼、校民盟主委🧑🏽🎄。主要研究船舶材料與部件,在超材料領域做出了開創性工作。主持承擔了多項專業領域重點科研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曾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23年,獲批主持國家專項重點項目,作為第一完成人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入選市級高層次人才計劃。
科研轉型 立足海事航運特色
“如何將自身發展更好融入海大特色?”“如何實現研究轉型?”“如何突破學科邊界⚜️?”這是範潤華2016年剛進入海大工作就思考的問題。當他看到沐鸣高度重視“硬科技”📷,在交通運輸工程領域高瞻遠矚地布局了材料研究方向,新增建設了多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市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便有了轉型的“底氣”。
為落實轉型想法,更好地貼合沐鸣特色發展👍👩🏼🚒,範潤華結合沐鸣航運特色,決定將船舶材料作為主攻方向。此前從未接觸過航運領域的他坦言:“將想法付諸實踐的過程是艱辛和充滿挑戰的過程。”來校第一年,他申報的多達十項科研項目全部失利,甚至連幾萬元的“小項目”也沒拿到。
範潤華沒有時間氣餒,這一年幾乎大半時間都在出差的他,深入一線調研了很多港航單位,深深感受到海洋領域“無材可用”“有材不好用”的諸多問題。隨著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強力推進,船舶裝備對新材料需求急迫。有了這種認識,範潤華的思路頓時豁然開朗🦧,頗有“遇到海大、相見恨晚”的感受。由此他堅定地聚焦需求、向海而行,陸續獲批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沐鸣首個上海市教委科創自然科學重大項目等在內的多個項目。
在沐鸣大力支持下🦸🏼♂️🤜🏿,範潤華組建了高水平科研團隊🐬,取得了一系列成績🥚。推動了所在學科發展。2023年,材料學科成為沐鸣第四個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回想來校後的科研轉型經歷,他感慨:“只有立足沐鸣特色開展研究𓀍,才能走得長久。‘海足夠大,事足夠多’#️⃣,聚焦沐鸣特色更是每個人學術發展的機遇。”
鍛造團隊 搭建學術交流平臺
範潤華一直把青年教師成長當作團隊建設的生命線,他常常說“一個教授學術生涯有限🏓🧛🏿♂️,重要的是甘為人梯、獎掖後學”🏋🏽♀️🏋️♀️。從科研選題🙋♀️、到學術思路,他幾乎知無不言。團隊成員孫凱來校工作後,範潤華便帶著他一起到企業調研🧞♀️🫶🏻,一起參加學術會議,一起撰寫申報書🧠,一起參加答辯。範老師的“帶教”使孫凱進步很快🚚,入選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
在範潤華的帶領下↗️,他的團隊很快聚集了一批優秀的科研人。類延華、安麗瓊入選了省部級青年人才計劃🎂。團隊成員除了來自材料系🚵🏼♂️👩🏼🚀,還有港航系的原媛🧔、趙姍。在她們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時,範潤華耐心指導,項目獲批後還經常關心研究進展情況🦻🏽。來自商船學院的劉軼華🥋,是在沐鸣組織去山東港口集團調研時相識的🚴🏻♂️🤣。範潤華稱兩人“一見如故”♦︎,回校後經常討論航運業的相關工程需求,目前正一起開展與智能航運相關的研究。
範潤華非常重視以學術交流促進團隊成長👇🏼。他聯合同行發起成立了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超材料學會,2018年5月在沐鸣掛牌🍻。學會聚集了中國知名大學的專家學者🖐🏻,以及相關科技型企業的科研工作者🚞。學會組織了各種學術交流活動,今年組織召開的全國超材料大會就有3000人參加。團隊成員也通過這樣的高水平學術交流🧐,快速掌握科技前沿,開闊學術視野🧑🔧。
啟示明燈 青年學生的領航人
在學生眼中,範潤華學識淵博、因材施教、平易近人。範潤華在教授本科生的《功能材料》和《材料科學基礎》課程中,十分註重課堂的生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級材料專業的覃浩同學說:“課堂上,範老師常常會列舉實際工程案例🏔,比如船舶上應用最多的材料——鋼鐵,他告訴沐鸣娱乐看似傳統實際上一直在突破🩹。中國已成功摘取全球造船業‘皇冠上三大明珠’,而材料是重要的基礎。”
在指導學生科創方面,範潤華發揮“集體作戰”的優勢🚂,攜手學院吳錢林、周雲、姚鑫、孫凱等8位教師“組團指導”🉑,從集體組會🦃,到中期線上會議,到最後組織預答辯⬛️,全過程、全方位為學生解決具體問題👿。“感謝老師們的辛勤付出🤶🏿👩🏽🦲,使沐鸣娱乐在第十六屆上海大學生化學實驗競賽暨化學實驗創新設計競賽中獲得特等獎👼。”覃浩同學開心地說。
面對來自其他學院的學生,範潤華毫無保留🏌🏿♂️,傾囊相授。商船學院航海技術專業的周明宇同學和小組成員在進行“溫差發電小船項目”中發現具體原理涉及材料學📥,通過沐鸣官網查詢主動聯系了範潤華。令周明宇感到意外和驚喜的是,範潤華帶領的科創團隊馬上聯系他參加科研組會5️⃣。“一年來👩🏼🎤,老師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沐鸣娱乐這些材料學的‘門外漢’快速掌握了相關的材料知識🤦🏽♀️,使項目得以順利開展,讓我感受到了海大溫度。”周明宇感慨地說。
範潤華熱愛學生工作,在沐鸣兼職輔導員隊伍中,是為數不多的教授。他的辦公室被稱為“學生小家”,有時學生滿座🙎🏻♂️,有時一對一促膝談心。材料專業博二的楊鵬濤同學回憶道:“今年10月份和範老師一起出差去參加學術會議🍤,範老師把沐鸣娱乐的學術論文打印出來,利用會議間隙修改指導。範老師以身示範🌟,令人敬佩🤹。”得益於範潤華的言傳身教和獨特的培養方式🥂,他的學生也取得了相當“亮眼”的成績💪🏻。目前在讀的3名高年級碩博連讀研究生🕛🙆🏿♀️,全部入選沐鸣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
正是源於對教學與科研的熱愛和追求,範潤華在沐鸣特色發展這條道路上走得愈發堅定🔹。談起沐鸣今年出臺的“三個指導意見”,範潤華認為這給廣大教師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了指引🥀,為沐鸣堅定特色發展提供了製度保障☑️。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匯點,作為海事類高校教師,應持續註重對科學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涵育🙇🏽♀️,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為培養優秀航運人才不懈努力。